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常在台灣被誤譯的生物學術語002] "worm"(蠕蟲)是什麼鬼啊?

MIB星際戰警中的「蟲」的原文就是worm
Hello大家好~~(感覺好像黃大謙的直播開頭),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worm這個字的翻譯。worm這個字不就是「蟲」或「蠕蟲」嗎?請問這樣翻譯有什麼問題嗎?其實問題超大的。好的,worm本身就不是定義清楚,或特別指涉任何生物分類群(taxon)的名詞,我只能說任何「身體呈長條狀」、「外觀無法被輕易定義」的動物都可能被英語使用人口稱為worm。在大眾文化中,電影、小說與漫畫中也充滿了各種虛構幻想的worm。例如MIB星際戰警中的worm就直接被直譯為「蟲」。我認為那個翻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為什麼?因為那是虛構生物,翻譯成「蟲」已經是不多不少了。

但同樣是虛構生物,有些生物可以被直接譯為「蟲」或是「蠕蟲」嗎?我來舉一個例子。在2002年所出品的一部科幻動畫電影「未來狂想曲」(又稱「狂野進化論」,英文片名The Future is Wild)中有一個橋段,在距今兩億年之後,地球變的非常乾燥,而荒漠的綠洲與地下水的環境孕育出由環節動物(Annelida)的多毛類(Polychaeta)所演化出來的三個物種:可行光合作用的園藝蟲(Garden worm)、滑絲帶蟲(Slickribbon worm)、還有幽暗大蟲(Gloom worm)。這些虛構的worm被直譯為「XX蟲」並沒有問題,但是影片旁白提到這些worm是由「蠕蟲」所演化而來就是不精確的翻譯。因為在影片中已經明確說明,這樣的推測是根據現生的多毛類動物而來,所以在不同的段落中,那個worm字就不能通通被粗糙翻譯為「蠕蟲」。

「蠕蟲」這個意涵不明的詞彙最常出現在談「動物早期演化」的文章與影片旁白中。例如談到寒武紀大爆發的時候,有許多與現生生物看起來沒甚麼關係的動物,只因為身體狹長、可能有分節(segmentation)、或者以匍匐方式運動,所以就被通稱為某某worm。在翻譯的時候一定得把前面的形容詞翻譯出來,否則就會很荒謬。但有一些在翻譯時會加上「蟲」字的動物,其原文去又沒有worm這個字。我舉幾個近五年來常在寒武紀或前寒武紀議題中出現的古生物譯文來當案例:
  • Hallucigenia:怪誕蟲。
  • Ottoia:奧托蟲。
  • Cloudina:克勞迪管蟲。
  • Thaumaption:奇翼蟲。
這些動物都沒有「蠕蟲」的外型,但是會被譯為「XX蟲」的原因無它,就是「絕滅的無脊椎古生物,若與現生生物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就只能被譯為XX蟲」。

但有沒有哪些動物的俗名有worm但是其中文專名不能將worm直譯成「蟲」或「蠕蟲」?有的,例如:
  • Velvet worm:應該翻譯為「有爪動物」或是「櫛蠶」,而不是「天鵝絨蟲」。
  • Penis worm:應該翻譯成「鰓曳動物」(也可能是環節動物們的「刺螠」),而不是「陰莖蟲」。
  • Inchworm:就是尺蛾科的幼蟲「尺蠖」,而不是「吋蟲」。
  • Roundworm:應該譯成「線蟲」而不是「圓蟲」(因為圓型動物一詞容易產生混淆)
  • Acron worm:應該譯成「腸鰓綱動物」或「柱頭蟲」,而不是「橡實蟲」。

這些生物分類群的中文專名在華人世界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譯法,因為它們並不常出現在課本中,但偶爾出現在近年科普書與影視作品中,因此其翻譯是否吻合科學家的使用習慣便很少被留意。


無論如何,worm字的翻譯有很多的學問。單一個worm字出現時是否可以翻譯成「蟲」或「蠕蟲」得看上下文與內容涉及的專業維和。就算該單字沒有worm字出現,也不表示中文譯名中不會出現「蟲」字。

那「蠕蟲」究竟能不能用?其實可以。然而這個詞彙最好只拿來「約略形容一種動物的形狀」,也就是「蠕蟲狀」,而不要拿來指稱一個生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