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反同團體如何惡意解讀衛福部報告,並以假報導真廣告方式置入各大媒體

最近幾天各大報都出現以顯著位置處理的"男男性行為燒健保20億"的訊息。仔細一看,完全不是該報記者所撰寫,而是"看似報導,實際上是花錢購入的廣告"。什麼樣的廣告呢?就是惡意解讀衛福部報告的反婚姻平權廣告。

自由時報上的廣告標題是"愛滋病年輕化,小心男男性行為",而聯合報上的廣告標題更大,其標題是"男男性行為釀愛滋病、年燒健保20億"。中時則直接使用"本報記者"這種荒誕不負責任的頭銜來置入這樣的廣告。至於台灣醒報,則下了一個"愛滋病年輕化百億醫療費全民買單"的標題。醒報喔,一個基督教媒體。這則新聞被轉到巴哈姆特和ptt之後,當然就會發酵了。

首先,可以花大錢來佔用媒體顯著版面位置的,絕對不是等閒之輩,而且絕對是有組織,有計畫的陰謀。為什麼說是陰謀?因為衛福部的報告根本就沒有那樣寫。


這些看似報導的廣告直指資料來源是衛福部的資料。好吧,那麼我就真的來看看衛福部的"愛滋防治第六期五年計畫"(有腦的人都可以自己下載來看)。

這些廣告的重點就是要告訴你,愛滋病只有同性戀會得,都是男男在得,如果男男有性行為就會有愛滋病,而且都是燒你我的稅金在醫這些人。


但是衛福部的報告是這樣寫的嗎?


翻開"計畫緣起",也就是1-2頁。

"我國自民國 73 年發現第 1 例愛滋感染者以來,截至 103 年底,本國籍通報數計 2 萬 8,708 人;103 年新增通報數 2,235 人,主要傳染途徑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最多,其次為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總計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比率超過 9 成。目前我國愛滋疫情主要透過不安全性行為感染而傳播,估計 15-49 歲愛滋盛行率為 0.2%,仍屬低盛行率的國家,但疫情主要發生在年輕族群,另在某些特定群體高度蔓延中,是目前最重要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問題包括特定族群感受社會的歧視、不友善,使高風險族群害怕曝光、權益受損而不願意接受篩檢及治療,同時藥物濫用造成不安全性行為感染人數增加等等。因此,「愛滋防治第六期五年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將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策略(90-90-90),著重篩檢、連結醫療體系及早治療,同時強化感染者規則服藥降低體內愛滋病毒量,並強調以法律確保人權,消除歧視為整體計畫主軸。本計畫執行時間為 106 年至 110 年,其主要戰略包括:(一)疾病去污名化,消除歧視,提高易感族群接受篩檢及就醫之意願;(二)結合社群網絡及新興媒體等管道,拓展多元篩檢方案,強化篩檢服務量能,並強化檢驗陽性個案即時介入機制;(三)推動「以治療作為預防 (TasP)」,只要確診即提供治療,並落實感染者預防策略,強化個案管理服務之效能,以降低傳播等,期望能降低愛滋病毒感染人數,朝向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之三零願景邁進。"


所以衛福部的報告寫得很清楚,異性戀也會感染愛滋病毒,而且衛福部特別強調以法律確保人權、消除歧視,以利有效篩檢與治療。


而在衛福部報告的12頁特別提到:異性間性行為者之延遲診斷比例最高,是因為異性戀不認為自己有感染風險,所以不會在感染初期接受治療。

所以請問親愛的反同志團體,還有那些基本邏輯有問題,連統計都要重修的醫生,你們的良心過得去嗎?一天到晚花錢來污名男同性戀,把HIV病毒當成只有男同性戀會感染的病毒,難道沒有因此讓異性戀掉以輕心,反而延遲就診嗎?

此外,那些亂吃成藥吃到洗腎的沒有浪費健保資源? 小病就跑大醫院的沒有浪費健保資源?衛福部在2013年發過新聞稿,有八成民眾自認為沒有浪費健保資源,但是近七成認為別人在浪費。健保署統計發現,一年看超過90次病的有4萬7000人,燒掉健保費用39億。2016年10月的新聞,沒吃掉的回收藥就高達300公斤。2011年新聞指出國人愛拿藥又不吃燒掉300億。所以這些惡意的團體究竟要栽贓愛滋病感染者到幾時? 更何況HIV病毒並不認性向,又怎麼可以指責自己的"異性戀姐弟妹"呢?
如果真有地獄,這些登廣告、寫廣告的人都應該要下地獄。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如果你對社會議題有些潔癖,何時要拿出來用?何時可以稍微忍一下?

11/28日所有的同志與友善同志團體與個人要去立法院展現力挺婚姻平權的實力。光是想到青島東路附近那麼狹窄的地方要靜坐要抗議要呼口號,隨時準備和反方對峙(或對話),再加上個淒風苦雨,中午連吃飯都不太方便,還在鏡頭上顯示理性溫和美美的,若有記者訪問時還要利用簡短30秒說清楚訴求和原委,大家就知道這超難的。

大家都要上班,不像有些人完全專職領錢在反同志,所以我們的動員力量就不像護家盟那個樣子,先洗你的腦,然後再把人送過去,趴在地上呼天喊地,反方還揚言在11/30和12/1要連續包圍立法院兩天。所以,同志運動的場子真的只能靠大家的情義相挺了。

同志團體根本也沒有錢也沒資源動員甚麼,要走路工?沒有。連貼紙標語宣傳都是一些也沒甚麼錢的學生,還有剛入社會的年輕人自掏腰包相助的。真的很感人。

但是,我想跟大家聊聊幾件事,一定要在11/28前說說:

(1) 我們應該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切割這個切割那個嗎?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釋昭慧法師到公聽會上說了挺同婚的話,激勵了很多人。但是我立刻就看到有人說"只要不是慈濟的事,她都很正常,靠挺同婚洗白嗎?" 說這話的人可能不知道釋昭慧法師做過很多女性研究,而且長期關注台灣各類的社會公益問題。過去的同志大遊行和同志證婚,釋昭慧法師也欣然協助。所以我們本來就應該要感謝法師的仗義執言。

李茂生老師在提到同運艱辛狀況的時候,以順道提了廢死議題。廢死相對於同婚其實有可能更為複雜,不一定使用同一套脈絡就能完美解讀兩造的差異。有人看到李茂生老師挺同婚,
但是又提到廢死時,眉頭就皺了一下。

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挺,或不挺。因為對方提到一個案例,就覺得一切都不完美了,所以不挺。

這究竟是一種基於論述路線純淨的潔癖感?或是因人立言?或因人廢言?在這種時候我覺得就需要看"大方向"和"就算中間的路線與論述是否相同,如果殊途同歸,就是友軍"。

然而在甚麼時候我們需要小心處理?釋昭慧法師在11/27的記者會上,說出一句"反同婚的人就會生下同性戀小孩"的話。結果這段話馬上成為某些媒體的下標題材。這樣的解讀反而是把同性戀當成一種災禍、因果、報應。這才是真的要皺眉頭的地方。

們對同運情義相挺的時候,為什麼需要特別小心這些擦槍走火的話語?有人說,護家盟散播謠言也沒有在手軟啊,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溫良恭儉讓?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標榜的概念是進步的,是讓這個社會更好的,那麼我們所提出來的觀點就不可以自打嘴巴,一來就是實踐自己的論述,二來是不能讓反方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2) 是不是有很多同志根本不關心同志運動的發展?只管自己的身材好不好?是的。就好像有些女孩只在意自己的自拍美不美,但是婦權,或是男女同工不同酬,不在她的世界中。

一直到今天,我還有一些同志朋友渾然不知"婚姻平權議題"的發展。還問我為什麼要去上電視。他就是那種典型的,上班下班,上班時要假裝自己有女朋友,然後下班休假時四處吃東西、打卡、泡湯,出國。而且一定要有泰國、東京、馬爾地夫,外加挪威看極光的那種。

他就是那種只要把自己顧好就好,然後別人拋頭顱灑熱血爭取來的社會空間,他就會跳進來用的那種人,而且完全不認為有甚麼奇怪的地方喔。

但是所有的社會運動都有這個問題對不對?最關心的,最熱血的,居然不是全體的當事人。就好比婚姻平權這事,很多寫文章寫論述、上街頭、遊說、募款、架網站的人,都是異性戀。那請問這些只在乎自己的奶大不大的人在幹嗎?

好吧,我知道這種一盤散沙的現象一直存在,但有時候我希望,這些不會去遊行、不會去抗議、連做個美工看板都不會的大奶寶,好歹捐個錢好嗎?一條內褲700-800塊不穿會死嗎?捐
個1000元可以幫助很多青少年同志好嗎?

(3) 同志社群內部最要注意的還有甚麼?我絕對不是在說甚麼"潔身自愛"這種教條,不是喔。我先前說過了,在爭取平權的道路上,請一定要小心不要讓自己使用更弱勢的特質與族群來墊高自己。好比說"厭女"。在同志議題上,異性戀女性通常相對於異性戀男性來說是友善一點的。但是有些男同志的厭女情節時在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每個人都是媽媽生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很多女性友人,可不可以不要比異性戀男人還沙文?拜託,可以不要那樣嗎?另外,在我們反制護家盟、信望盟之類的反智團體時,也請要非常非常小心,不要拿身材、長相、性別、學歷、膚色、種族當成題材。這些反智團體失德,但我們不可以被拉著走。

(4) 同志社群內部的意見都很一致嗎?有沒有路線之爭?當然有,而且一直存在。如果想要知道那些歷史,自己去爬文。但是這三年來,曇花一現的團體消失了,有些團體繼續存在。會存在的團體並不只是表示有錢或有背景,而是因為有論述也有行動。如果能互相幫忙就好了。這絕對不是寫SCI論文,還在那邊喬誰是第一作者、誰是聯絡作者?領SCI論文獎金時還在那邊算積分,誰領20%?誰領40%?我希望大家知道,就算論述不盡相同,策略不盡相同,然後偶爾會出個差錯,我們請不要互相指責,讓反方稱心如意。

最後,婚姻平權本身就是一個涉及諸多事務的議題,我們不會因為有人反智、容易動員群眾、容易使用選票來勒索、容易進入基層政治結構對政黨予取予求而退縮。有個人說"他們都這樣幾十年了",其實,才不只幾十年。我們不可能一直等下去,但也需要有極大的耐性來說服身邊那些猶豫不決的人們,幫忙他們建立自己的判斷能力,遠離那些散播謠言的Line群組、學校與社區小傳單、僞性平教材、甚至能夠挺身而出。

要知道,多數人是沒有道德勇氣的,勇氣經常只出現在有力量,有見識,有自信的人。但我們都知道台灣社會離這樣的目標還很遠,所以我們才要更努力。

11/28台北、台中、台南、花蓮,都有同步的聲援活動。一定會下雨,請各位帶好雨具、多帶一條乾毛巾或上衣、準備好零嘴飲水、甚至需要帶一點日常藥物(以免因為推擠受傷),注意安全。喔要帶點喉糖,以免喊到燒聲。

各位伶牙俐齒的同學們,麻煩準備一下30秒講稿吧,萬一忽然被記者問到,才不會結結巴巴講不出來。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如果我只有兩堂課的時間,我要怎麼教演化?

我們都知道高中課程相當多也相當滿,而且要教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你想要傳達一個知識概念,甚至想要讓學生實作,但又只有兩堂課?還要配合全校進度,各種考試,和升學方案,請問你要怎麼教?

最近有高中老師問我一個問題:「如果只有兩堂課,你要怎麼教演化?」

我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就幾個議題確立討論的基礎:

  • 現行課綱和107課綱實施之後,高中生物的教學方式與知識範圍有什麼差異?
  • 各高中的課程配當都不一樣,有些學校有諸多特色選修課程,有些學校只有統一的課表不是嗎?
  • 高中的段考與各種測驗因為是統一出題,是否因此影響進度、教法與課程內容?也就是多講的沒考就被視為沒用?
  • 高中生物課本的知識結構究竟是什麼?課綱上的理想又是什麼?
我想我們得先釐清這四個議題才行。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我真的只有兩堂課,又要談演化,究竟要講什麼東西?好吧,我以大學一年級普通生物學的演化部份來說好了。我認為如果要談演化,必然要同時涉及以下議題:
  • 微觀演化:以古典遺傳、數量遺傳、分子遺傳、表徵遺傳學為基礎談天擇、突變、性狀、適應、族群遺傳、雜交、遺傳滲漏、基因漂變、與基因交流等。
  • 巨觀演化:談物種以上尺度的演化議題,例如物種觀、物種的形成、生殖隔離、地質年代、古生物學、發育、大滅絕與各類生物的崛起、譜系發育、生物地理、與演化生態等。
等等,我只有兩節課,我能講這麼多嗎?怎麼可能。如果我放一部影片的episode至少也要花45-57分鐘,那一節課就結束了。但是有這麼棒的影片把一切都講完嗎?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就要想想究竟要在高中談什麼議題。

當我比較了國高中課本以後,我發現國高中講的演化非常非常淺,雖然只是概念性的提點,不過點和點之間似乎又很難串起來。好比說台灣的課本超級愛提馬趾的演化,或是長頸鹿脖子的演化。但是在提到這些案例的時候,又不說清楚究竟在談直線型演化(anagenesis)或是分支演化(cladogenesis),究竟是在談特徵的方向性演化,或是平衡中斷假說(punctuation equilibrium)?因為不談「假說」與「現象」的關係,所以到最後學生學到的都只是「把某張圖記下來,並牢記某個詮釋,然後用在考試上」。但要他們說出「演化」究竟是什麼,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他們的腦袋中只剩下「A變成B」,或是「達爾文有搭船出去玩」。

那我們來看看高中課本在寫什麼:
  • 翰林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下:演化議題佔了30頁。裏面提到「化石」、「演化學說」、「生物的演化」(含板塊漂移、地質年代、大滅絕等)
  • 翰林基礎生物下:演化只有5頁,談了「演化理論的發展」、「生物物種觀」、「生命樹」、「親緣關係重建」,還有「生物分類系統的演進」(但是插圖畫得很詭異),還有「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 翰林選修生物上:整本課本提到生命起源與內共生假說。
  • 翰林選修生物下:演化佔了25頁,裏面提到「遺傳變異與演化」(含族群遺傳、天擇與適應)、「物種形成」、與「人類演化」。

大家覺得看起來和大學普生常用課本,例如Campbell Biology有不一樣嗎?其實差不多耶。到了大學以後只是換成英文(然後在那邊看不懂)而已。所以為什麼難教?為什麼教完還是沒概念呢?

就如同所有的學科一樣,我認為我們的課本都編得不錯,但是學生「不知為何而學」。甚至不知道習得生物學知識可以協助他們解決什麼生活上的問題。另外我認為所有的課本都缺了一個最重要也很難教的一章,就是「何謂生物學」以及「何謂科學方法」?所有的課本都是一打開就從「細胞」開始談。但是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非要從細胞開始談不可。明明多數人接觸的是生物個體(一隻狗)或器官(豬肝)啊。所以,因為高中有個進度在,老師一定得這樣教的時候,就算你想問「為什麼」,也無力回應和繼續那個探索了。

如果我們不得不照著順序教,但是又希望學生能夠在點線面上融會貫通的話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這個樣子:
  • 各章節知識之間的整合:台灣的國高中生物課本一提到「形態」與「功能」,就會自動排除生物多樣性,植物只談豆子或玉米,然後所謂的動物其實就是人。這種在形態、功能、生理議題上忽視生物多樣性的編排方式,會讓章節之間的斷裂更嚴重。學生多半都在上學期學微觀世界,然後到下學期的時候,上下學期知識間的關係是斷開的。所以他們就算在下學期學了演化,也無法解釋來自上學期的知識內容,例如「天擇力量如何形塑陸生植物對水份的運輸與吸收」。如果上下學期,或章節間的內容無法被串起來,總是各考各的,連大考題目也是各出各的,那不管教再多考再多都會馬上忘記。因為那些知識沒有內化成一種養份,只是獲得分數的工具。
  • 一定要帶領學生看見生物現象,並與課本上的知識有所連結:我知道很多高中根本不做實驗,不是因為缺乏器材就是沒有時間。就算有人做了實驗,也可能是因為被挑出來培訓的。然而多數學生在實驗課學習到的只是手工藝,和「被指定一定要看到的現象」。所以他們仍然缺乏對現象觀察的敏銳度。而且只要走出教室,他們就無法把任何生活中的議題和課本中的知識結合。好比為什麼一群男生中總會有一個特別活躍的?那叫alpha male嗎?女生群體中也會有alpha female嗎?那麼alpha male和alpha female必然是最佳的配對嗎?這都涉及性擇理論。但是當我們沒有看見生活中的現象,卻捨近求遠地要學生遙想那些化石啦,非洲莽原上的什麼動物在幹嘛,都是在腦補,而且學生也有本事配合老師腦補。這種「心領神會」的事情做久了,心中總是不踏實吧?
回到原來的命題,如果我真的只有兩節課,讓我上演化,那我要談什麼呢?我想我要直接拿班上同學的外型造型當起點,這本來就是很好的題材,不要忘了人是生物,人並沒有脫離演化力量。然後可以談什麼?談突變、性狀、適應、天擇、性擇、演化起源、如何推測、這些知識與方法論可以解決什麼樣的人生命題。然後告訴大家無論如何,演化都是「有一好沒兩好」,有gain有loss,必然有trade-off,只要不把演化當成一種「目的論」來學,我覺得已經是一種成功了。喔,還有,不要忘了談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和具有主流性狀族群對少數族群的壓迫對人類社會文化與演化的負面影響。那就是我們真實體驗的世界。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那些人對人,還有人對動物的偏見所造成的災難

身為一個生物學者,我本身就是神秘動物學(cryptozoology)的愛好者。因此當哈利波特系列開始上映以後,最吸引我的部份就是小說與電影中魔法世界所有的生物。然而JK羅琳在創作哈利波特故事的時候,那些魔法世界生物的取材來源很顯然完全來自希臘、羅馬,與中世紀那些因為鄉野奇壇的以訛傳訛、水手與吟遊詩人傳頌、神話,與宗教故事。好比人馬(Centaur)、鷹馬(Hippogriff)或是毒蘋果(Mandrake)都有相當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

但是到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這個系列,整個舞台搬進新大陸以後,這些源自歐洲文化的元素就幾乎消失了。

這部新系列電影中的人物性格、使命、任務,來歷,反而已經不像哈利波特系那般突出。至少在這一集中,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人物具有突出鮮明的性格,所以我留意的焦點完全是那些一一登場的怪獸。

其實我在觀影時感覺是相當複雜的,因為大多數的怪獸都沒有歐洲文化/神話元素,連一點點文化臍帶都沒有,我想JK羅琳可能想要在這系列中直接就斬斷那些關聯,然後一切重來。
一開始那隻一直偷零錢珠寶的玻璃獸Niffler是一隻原產在英國的動物,看起來像極了鼴鼠、針鼴還有有袋動物的混合體。雖然Niffler是一隻產在英國的動物,但是我不知道JK羅琳是否有意讓牠呈現"澳洲元素"(而澳洲還是大英國協的一份子)。之後出場的怪獸就沒有任何一隻有歐洲意味了。例如海葵鼠Murtlap、拜月獸Mooncalf、爆角怪Erumpent、那隻透明的幻影猿Demiguise(其實有點像樹懶),還有Kowalski被Newt帶進皮箱中的世界之後所見到的多數動物都開始"阿凡達化"。什麼叫阿凡達化?色彩豔麗、充滿軟軟的觸手、會低吼,還有美國動畫中大多數動物一定要有的大眼睛。那種過於可愛的造型有點讓我聯想到中國砸重金製作的那些神話電影中那些淘氣卻欠揍的吉祥物,例如"封神傳奇"中的哪吒就是那付德性。

太可愛的東西有問題嗎?由於歐洲奇幻小說或是傳統神話中的怪獸幾乎沒有"水汪汪大眼睛",所以我認為某些動物在這部片中的動化設定就失去了一點虛實交錯的奇幻意味,還以為在看哈利波特之馬達加斯加,或哈利波特之冰原歷險記。

跑出去的動物被收服的過程根本就是pokemon go,那個部份也讓我覺得好像在騙小孩啊~ 雖然特效很厲害。
如果要說裏面有那隻怪獸讓我比較有感覺,大概就是那隻雷鳥thunderbird吧。根據小說的設定,thuderbird原產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但是因為怪獸也有走私問題,所以牠被帶到埃及去。小說中對牠的設定就是六個翅膀,還有一個如老鷹般的頭。不過我不知道動畫的製作是否受到古生物學的影響,看起來像極了2000年發現的白堊紀早期帶羽恐龍,顧氏小盜龍(Microraptor gui)。顧氏小盜龍的化石剛被發現時,其還原圖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四個翅膀的恐龍。只是到了近代更多化石出土之後,顧氏小盜龍的形象反而變得有點像烏鴉(整個鳥掉的感覺)。不過因為thunderbird本身有些神力,可以感知危險,飛行時可造成暴風與閃電,所以還能協助Newt施咒。感覺是一隻好好用的動物啊。

其實在所有的動物中最好用的應該就是惡閃鴉Swooping evil了。這個東西已經完全就是小智的寶貝球兼寶貝。丟出去還可以收成一球跑回來。除了攻擊美國魔法部的正氣師時,牠也沒有露過完整的樣子,有點來無影去無蹤。
但是故事的設定真的沒什麼好說的嗎?還是有的。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在談的是偏見、無知與誤解如何讓弱勢互相踐踏。

造成超大破壞力的黯黑怨魂Obscurus是怎麼形成的?因為凡人對巫術(在整部系列中代表的就是天賦)的誤解與無知,造成年輕的巫師與女巫受到迫害,使得具有巫術能力的孩子被禁錮或壓抑而形成這樣的怨魂。怨魂形成之後就可能寄生在人身上,使得孩童在十歲前死亡,或在失去控制後形成具有超大破壞力的無形無相的東西。而新賽倫復興會的成員因為察覺到魔法世界的存在而心存恐懼,結果以另一種暴力與壓迫來灌輸孩子仇恨魔法世界的思想。而這樣的仇恨所造成的施虐,反而促成更大怨恨與罪惡的產生,也就是葛林戴華德這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黑巫師與怨魂的結合。

葛林戴華德和鄧不利多的關係,我想很多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他們黑暗的過往。這也就是為什麼哈利波特經常被老一輩的巫師或女巫問到:"你真的認識這個人嗎?" 然而在死神的聖物中,葛林戴華德已經登場過了。哈利波特在逃避死拿錢的追捕時忽然又和佛地魔大腦接軌,在那個接軌的經驗中,他看到佛地魔跑到諾曼加監獄去逼問接骨木魔杖的下落。所以我們其實早就在電影中見過他。但是到了這系列時,葛林戴華德搖身一變成為怪醫白傑克。但是在這部電影中還沒見到他真正的厲害之處。

不過我還是覺得這部電影有些地方怪怪的。怎麼怪?不知道大家實力還沒發揮還是怎樣,美國的巫師似乎還沒有什麼特別的咒語或能力。然後Newt看起來就是一個養寵物的阿宅,但是他居然能夠直接面對,自自然然地處理闇黑怨魂。此外,葛林戴華德人在美國還取代了魔法部長葛雷夫,整個美國的正氣師都看不出來?但Newt一下子就使用人人現這個咒語讓他現形,有沒有太簡單了一點?

除了人對人的偏見所造成的災難之外,人對動物的偏見也同時出現在這部片中。Newt周遊列國的目的除了記載各地的奇幻生物之外,也意識到這些怪獸逐漸稀少,所以才想辦法繁殖與飼養。這其實很類似於現代動物園的移地保育概念。而他也致力於讓魔法世界瞭解這些生物並不可怕,並不需要以處死的方式來處理。我相信許多長期處理野生動物與人類衝突的保育工作者看到這個橋段應該會有很多感觸的。

順道一提,其實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是霍格華茲學院一年級學生的讀物(必修課本)。就有點像我們在看的什麼兒童百科全書(或是普生一),或是辛普森家庭裏面的癢癢鼠和抓抓貓一樣。當哈利波特結束以後,電影公司就把哈利波特在看的讀物內容也拍成電影了。我覺得這倒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