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同學如果你想要投入環境生態教育解說,你應該具備什麼知識與技巧?

和生物與環境科學相關的系所其實非常之多,各位會想到什麼?生命科學系(包含過去的動物系與植物系)、生物科技系、園藝系、農藝系、昆蟲系、植病系、森林系、水產養殖系、獸醫系、與動物科學系(=畜產系)。再延伸出去就會有地質、景觀、環境教育、科學(或數理)教育、土壤、環工等系所。如果再加上校園中的登山、原住民、保育、賞鳥等社團,學校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是對大自然有興趣的。

有部份的學生或多或少會接觸解說教育,不管是校園中動植物的導覽、或是暑期到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擔任解說員。我相信這些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都是自發性的,也真的很想要傳播知識。但是一旦這個興趣有可能形成專長甚至是職涯的一部份時,學生應該理解到什麼?

科學研究做不好才會去做解說教育嗎?我絕對不會這麼說,但我就是聽過這種說法,同時貶低了科學研究的經驗對後續生涯的效益,也貶低了解說教育的專業。但是但是,同學你知道生態解說教育的專業包含那些面向嗎?

  • 首先你需要有紮實的科學知識:這其實是我最在意的一個議題。科普推廣教育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在於「為了簡化知識並顯得有趣」而加入許多「類比」、「想像」、與「擬人化」,但是當這些加料的效果遠大於原本想要傳達的核心信念時,這些錦上添花就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效應。而如何評價與吸收這些知識,是你在專業的科系中應該要學到的;
  • 然後你需要有懷疑、慎思與明辨的本領:生態與環境科學方面的知識進展很快,變化很快,所以你不可能拿著你小時候「背下來的知識」照本宣科地唸給民眾聽。當然沒有人可以追趕所有的知識進展,不過當你想要成為解說員,而你可能就是民眾心目中紮實知識的傳遞者時,你的確有必要對知識的進展保持關注,而且請記得要保持合理懷疑與慎思明辨的本領,以免誤信斷章取義的流言,然後加入感感豐沛的理盲行列。尤其在什麼樣的議題上最容易表現理盲?只要涉及政策面就很容易因此走經;
  • 你需要喜歡接觸人群:如果不喜歡面對大眾,會害羞,不能深入地,走出學院地瞭解一般人在想些什麼,那麼你就很難真正傳播知識,因為你無法感受一般人的盲點、切入點,還有偏見。還有,你不能只是一個"小隊輔",想要"掌握制序"。那當然是一個可能必須的手段,但是解說教育並不只是一個把群眾帶到戶外玩大地遊戲的專業,所以絕對不只是迎新送舊那套玩意兒;
  • 你必須對傳達知識的技巧有興趣:傳達知識需要靠什麼?當然是文字、口語、以及影像。那麼你只想告訴對方"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 記下很多名詞和梗(例如墨點櫻桃聞起來像杏仁,土肉桂可以咬來吃)。或者你很想發展出一套方式來描繪人與環境的關係?為什麼要到這個地方來?這個環境為什麼好與不好?那你回家以後可以做什麼來改善環境品質?這些都需要很多的技巧,包含察顏觀色、設計教案、製作教具、還有溝通辭彙的使用,如何衡量教育的效果?這些就是環教與科教的專業。
  • 你得瞭解很多政策與法律:台灣的環境之所以糟糕,就是因為從科學研究、教育體系、人民素養到政府施政都出了問題。不過相關的政府單位和法律有多少呢?相信多數的民眾是不瞭解的。如果你想要當一個很厲害的解說者,當民眾提出問題的時候,你不一定有答案,但你可以告知尋求解答的方向。例如民眾如果問你:"為什麼不應該餵食野鳥擺拍?"那麼你認為這違了什麼法?是野保法?還是動保法?如果民眾問:"為什麼這邊有這麼多入侵性的魚都沒有單位要處理?" 那你就得知道移除、打撈等事務可能是那些單位的權責。
  • 你還得瞭解生物與環境以外的世界:前面提到,台灣的環境與生態問題不會只有生物相關知識的涉入。當你看到一條野溪被整治時,你得曉得這可能和經建會、水利署、或當地里長有關係。當你看到清境附近的森林消失了,你得知道這和都市計畫、水土保持、退輔會、原民會都有關係。這很複雜,但這就是我們要對一般大眾描繪的世界現況,而不只是呈現自然界美好的那一面;
  • 你得知道你有多少競爭者:我們不要太天真,自從環教法實施以後,有很多單位都會想要填滿環境教育課程的時數,所以就[有可能]需要一些講員。但是生物/教育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那麼多,很多同學都會修教育學程、環教學程,那麼你為什麼比較好?是因為你修過了課?你知道怎麼使用教育學或生物學上的術語來套用?或是你對不同的環境、議題、但群眾尺度的拿捏得當?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競爭的場域。那你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更好?還有,當你的專業總是被當成"轉包就好領時薪就好"的時候怎麼辦?
當我看到學生圍在一起,聽學長姐講解"這是什麼樹" "那是什麼花"的時候,我心裏面都想問:同學,如果你是一般民眾,你認為這樣的解說有趣嗎?能夠改變你對任何一件事的觀感嗎?能夠影響你回家以後的行為嗎?如果能,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不能,就只是一個,在熱死人的午後被蚊子咬的無感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