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有關「2015問題解決導向演化與生態學研習營」,同學你應該做什麼準備?

Ernst Haeckel的手繪圖,他是創造Ecology這個字的學者
今年(2015)的「問題解決導向演化與生態學研習營」將在7/1-3在特生中心舉行。我借用林思民老師的話來當引子,聊聊打算參加這個營隊的同學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如何審視自己的知識狀態與態度。

林老師說,過去幾屆辦下來,普遍來說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有如下的反應:
  • 演講太多,時間太長,只知道老師好像每個都很厲害,但其實根本聽不懂或來不及消化。
  • 跟小組老師的討論時間太少(第二天傍晚才開始有分組指導的時間)。
  • 來不及搜尋一個可套用的hypothesis。
  • 熬夜花很多時間作PPT的美工,但是沒有實質功效。
  • (ps 是我加的,特生中心住宿區的網路不好,連手機收訊都不好,嚴重影響文獻搜尋與投影片製作的進度)
所以這一次主辦人林老師打算嘗試如下的改變:
  • 每位老師的演講時間縮減為半小時。
  • 將老師們的演講打散在討論之中,當作中場調劑,以降低車輪戰的疲勞轟炸。
  • 第一天就開始安排一些分組討論的活動。
  • 有某些時間安排為「大組」討論,讓兩位或三位老師搭配進行,以達互補的功效。
  • 第二天一早就讓學生進行一個「提問題」的簡短報告,不做PPT。
  • 最後一天報告完後留一段分組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可以消化教師們的意見。
在課程的安排方面,主課程,也就是「問題導向」和「實驗設計」,請李壽先老師和許鈺鸚老師傳授。姚正得主任幫忙野外探訪的小節目。我要談「學術框架外的科學應用」,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會走學術路線,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科學研究的訓練在我的生命中到底還有什麼功用?許育誠老師、陳俊堯老師、郭奇芊老師、洪志銘老師,則將各提供半小時的演講。重點並不在於什麼很高難度的實驗或理論,而是呈現「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至於分組討論應該要做什麼?林老師的構想是:
  • 第一天:下午讓學員瞭解一下hypothesis-driven的研究架構。晚上讓學員們想一個可問的生物學問題。
  • 第二天:上午作一個簡短的「提問」報告。口頭報告就可以,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千萬不要耗費時間做PPT。下午和傍晚讓學員找到hypothesis,並設想一個檢測的實驗方式。晚上千萬不要熬夜趕東西,不要搞一堆沒有內容的美工編輯。
  • 第三天:上午作簡單的報告。午餐前做最後的分組討論,幫學生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回顧這三天的重點。問題的品質遠勝於PPT的美工編輯,希望學生改掉過去熬夜趕工的陋習。
好,那在營隊開始前,你需要什麼?以下就是我的建議:
  • 你能獨立、分工與妥協嗎?分組本身就是一個痛,雖然很痛卻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因為你以後出去上班也是可能和同事搭檔,而且馬上就要完成任務啊~ 所以同學,你先想一想,你要怎麼很快地找到partner,然後摸清楚對方的系級、興趣、喔最重要的是思路和作風。你是強勢的主導者嗎?你是好的領導者嗎?你是稱職的組員嗎?你能充份溝通意見嗎?你會以別人的意見為主嗎?你是個和事佬嗎?你知道怎麼抓重點嗎?你能耐住性子聽完反反覆覆的意見嗎?你知道花兩三小時摸索有可能白忙一場還要重來嗎?
  • 要事前想好題目嗎?不必,我知道有些學生會怕"丟臉",所以會想要事前就想好一套東西,然後到了現場,利用自己的長才說服其它組員,這樣就能夠保證在三天的研習營中感到"安全",而且覺得"不會出包"。其實我們見過這種狀況,有些學生在最後一天的報告中提出一個,看不出是受到前面兩天研習啟發而得到的靈感,然後就自顧自地去說明自己的研究理念啦什麼的,但我們都看得出來那可能是在原本研究室做專題的時候就做好的投影片,這樣就沒意思啦,幹嘛來參加這個營隊呢?
  • 你知道從偵測現象到提出具體問題之間有多少功課要做嗎?如果不知道,請先看看我之前寫的三篇文章:(1) 從一個標本獵人到成為科學家的距離、(2) 從點子到題目的形成過程、還有(3) 你知道你的論文計畫書和口頭報告出了什麼事嗎
  • 還剩下幾週可以做什麼?想想你在系上課堂上,還有你平時的閱讀上是不是談過這些議題:(1) 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2) 如何擇定有意義的關鍵詞組合?為什麼那些字是重要的?你知道的辭彙夠不夠?(3) 如何在搜尋結果中研判有幫助的資訊?資料很多怎麼辦?觀點互斥怎麼辦?要怎麼抓重點?(4) 你能不能說清楚為什麼你下了這樣一個決定?而不只是"某某年某個作者說"?
好了我不要再說下去了,再說就有50點了。光這四點就足夠各位同學思索與演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