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同學你知道大學教授會怎麼改你的論文?

說到改學生的論文,我相信每一位大學教授都有滿肚子的苦水。只要時間接近七八月這種口試旺季,我的FB版面上就會經常看到有教授腦溢血、爆炸、感覺很有挑戰、還有感覺想揍人。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教授之間的支持團體好重要啊~ 要不然日子是要怎麼過下去~~ 

我自己經常在改論文審論文,我不敢說自己研究室畢業的學生論文寫得有多好(大概到我心目中標準的60-70分左右),但是改多看多還是有一些心得,在此就野人獻曝拿出來給大家笑一下。

原則上改論文分為幾個部份:
  1. 結構:有人可能以為,結構不就是摘要、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引用文獻以及圖表加上附錄嗎?其實不是,這些只是一般論文中必備的主結構,我們在寫論文或改論文時真正面對的結構議題是:(1) 用什麼主軸來敘事?材料?技術?議題?研究史?(2) 故事軸線長短的拿捏;(3) 軸線很多時的取捨與搭配剪裁;(4) 議題比重;(5) 補充說明和結外生枝的差別;(6) 如何因應實際上的研究成果來調整結構?例如原本以為該假說的檢驗是重心,後來發現檢驗完以後並沒有新意,使得文章的結構就要重新被安排過;
  2. 內容:有了結構,當然要有血有肉才能稱為有內容。我看論文的時候會留意那些內容究竟和段落主旨合不合?那一段的目的究竟是要陳述、辯證、或支持與推翻一個觀點?前言是否鋪梗過長沒有進入主題?材料與方法是否過於陳舊或隨便?結果與討論是否過度引申?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讓我感到不知所云的內容,原因是我無法理解那段文字的用意。當然,上下文的關聯性,避免自說自話,避免鬼打牆重覆說一件事都是很重要的;
  3. 句構:說真的在台灣當大學教授真的要很多才多藝,尤其是論文寫作這事真的得從大一教起,不要期待一個寫作課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開始寫研究所論文之前,根本沒有寫過任何一篇像樣的論說文,更別說是陳述科學論述的文章。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寫了整整12年的假掰抒情文,然後在大學四年教了一些不知所云的報告也欠人改,研究所唸了兩三年以後才忽然要打開一個.doc來寫論文,這樣就能直接生出像樣的句子嗎?不可能。我最常看到的句構問題是上下文接不起來、有話沒說完、前因與後果湊不起來、還有不知道何時該斷句。所以呢,我們在改論文的時候幾乎都在重寫所有的句子,而且還要把我們認為是冗句的,資訊缺乏的部份挑出來。但我不知道學生能不能理解;
  4. 贅句與冗詞:這個超常見的。我來舉個例子:「A-us b-us為A科A屬C門。主要分布在台灣之中央山脈約2400-3400m之間的山地,以及在XX公路兩側和XX國家公園的XX古道海拔約300-700m之處也有分佈。A-us b-us形態和大多的XXX一樣,具有XXX等特徵。然而在低海拔之A-us b-us生長條件地質、溫度、濕度等生長條件與高山三千公尺地區不同,但在採樣中發現地海拔之植株形態和高山的A-us b-us雷同並難以區分。目前尚未有對此現象有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高海拔與低海拔之樣本經次世代定序 (NGS),比較高低海拔在轉錄組織差異,同時由其中篩選文獻中已知與環境因子有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取得功能性表現基因組,以篩選細胞核基因座和3個XX體基因座,共XX個樣本進行A-us b-us高低海拔親緣適應性演化研究。」各位認為在這段摘要中有多少是不必要出現的陳述,還有冗詞?「A-us b-us為A科A屬C門」其實就是贅句。這種陳述可以出現在前言,但不需要出現在摘要。這種沒事把分類階層通通寫出來的陳述在台灣的學位論文中超級常見,但是就算是分類學論文也不這樣寫,更何況是族群遺傳學論文,根本不需要在此提到。

    「主要分布在台灣之中央山脈約2400-3400m之間的山地,以及在XX公路兩側和XX國家公園的XX古道海拔約 300-700m之處也有分佈。」這句也有一堆廢字。我會打算把這句改成:「此種分布於海拔2400-3400m之中央山脈、XX公路兩側以及XX國家公園XX古道300-700m處。」

    至於「A-us b-us形態和大多的XXX一樣,具有XXX等特徵。然而在低海拔之A-us b-us生長條件地質、溫度、濕度等生長條件與高山三千公尺地區不同,但在採樣中發現低海拔之植株形態和高山的A-us b-us雷同並難以區分。」全段看起來像廢話,如果搞了半天一模一樣,這句話還有必要出現,而且還成為摘要中的重要發現嗎?
  5. 修辭:修辭精確、生動與專業是學術論文寫作的重要元素。那我們經常在台灣學生的論文中看到一個問題,辭彙貧乏而且不精確。我再拿前面這段摘要來當成一個例子。

    本研究將高海拔與低海拔之樣本經次世代定序 (NGS),比較高低海拔在轉錄組織差異,同時由其中篩選文獻中已知與環境因子有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取得功能性表現基因組,以篩選細胞核基因座和 3個XX體基因座,共XX個樣本進行A-us b-us高低海拔親緣適應性演化研究

    大家有沒有看得好累?就算句子依次寫下來,你還是不知道誰是主誰是從?何為策略何為操作對不對?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這樣修改:
    「本研究將藉重次世代定序技術,比較高低海拔樣本在轉錄組織上的差異,並篩選與適應特定環境壓力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以釐清海拔、性狀適應與族群遺傳結構間之關聯。」

    我去掉一些在摘要中不必詳述的細節,把重點挑出來,重新安排以後,使用四個動詞確認這些操作流程間的從屬與因果關係。
  6. 引用:文獻引用與引述完全反應這個作者的書讀得多不多精不精,還有資訊判讀的本領。我在先前很多文章中都提過,文獻引用的基礎是大量與有效的閱讀。如果學生平常讀書的時候就知道要做筆記,那麼學生就會瞭解為什麼提到這個觀點一定要引用這幾篇文章?為什麼正免意見都要引用?為什麼這看起來像是常識的資訊還是需要出處?為什麼這麼一小段話需要引用10篇論文?其實老師在改論文的時候真的很難一篇一篇挑出來看,除非老師對論文的參與非常深,對相關的文獻掌握得鉅細靡遺,否則一定會出現一大堆的錯誤引用與引述;
  7. 圖表與附錄:圖表與附錄的問題其實頗大的~ 首先是不當的圖表。什麼叫不當的圖表呢?不能被做圖的數據硬是被拿去做圖、沒用的圖、錯誤的製圖、可以被合併的多餘製圖、還有很醜的圖。其次是不知道給誰看的資訊。有些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認真或是論文很厚,會把所有的粗資料都丟上來佔用幾十頁的篇幅。其實許多粗資料並不需要這樣呈現,只要丟在網路上給一個連結讓大家能下載能看到就可以了。更何況那些完全沒有被整理過的粗資料不盡然對研究主題是有意義的。
  8. 參考文獻的格式:我在這邊就不再講了,我認為參考文獻格式的統一是每一個學生自己應該檢查的,不需要一直提,也不應該是口試的重點。
但還有兩個很實務的問題啊~ 第一是怎麼改學生的英文論文?第二是怎麼鍛練寫作技巧。我的想法是:先把中文改好吧,弄清楚學生的本意是什麼。如果學生的英文程度是「講了就懂就能往好的方向走去」,那就改給學生看,然後讓學生自己修到好。但如果學生的英文程度是「苦手到自己快抓狂」,那我建議老師自己重寫,也不要抱怨了。因為你再怎麼抱怨那個論文還是停留在一個零分的階段。那怎麼鍛練寫作技巧?我鄭重地建議各位同學要養成寫部落格的習慣。你看到什麼文章就把重點記下來,寫你的感想。不要怕被別人知道,也不要怕被別人改,因為平常沒有被電蚊拍電一下電一下,到最後就會被電鰻整個電爆。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徵2015年暑期工讀生(動物照顧、標本數位化與整理)

對我們又要徵暑期的工讀生了,這次要徵的工讀生工作項目如下:
  • 動物照顧:主要以淡水魚為主,工作內容主要是清理氣動式過濾器、圓桶過濾、上部過濾,清洗魚缸。一週至少要來一次,一次至少要能做2小時。如果可以,還可以清理空的爬蟲缸和整理相關的耗材。我希望是有養過觀賞魚的人,只養過杯裝鬥魚的,夜市撈金魚的,只養過孔雀魚的,沒有設立過兩尺以上水族箱的新手,拜託不要嘗試,因為你的經驗和知識真的是不足。
  • 魚類標本拍攝和影像處理:我們還有很多魚類標本要拍,希望你能夠使用數位相機,會修圖軟體,知道怎麼整理影像檔,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好好地一次把很多樣本拍完,不要每次來只能拍五隻,那要幹嘛?根本幫不了忙。我可以同意一週來個一兩天,但希望一次可以拍完一定的進度。如果可以天天來,很快完成進度就開心了。
  • 昆蟲標本整理:主要是浸液標本的酒精換裝,換瓶,和標籤處理。一次的工作時間最好也不要少於兩小時,要不然能幫的忙很少。
薪資就是正常的教育部規定時薪,如果表現好一點的很積極的同學,會幫你多加一點時數。不限中山大學同學,但是工作地點一定在中山大學。意者請聯絡我的助理,廖士睿先生 mlsrliao@gmail.com。我們會儘快安排面試,然後請留意,你有必要介紹自己的專業程度,並請留意e-mail的禮貌,我想看到簡單扼要的自我介紹,但是不要看到沒有意義的文句,例如"我不會但是我可以學" (我們一定會教,但是你要有基礎,而不只有天真的熱情,因為活體動物不能讓你試誤)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有關「2015問題解決導向演化與生態學研習營」,同學你應該做什麼準備?

Ernst Haeckel的手繪圖,他是創造Ecology這個字的學者
今年(2015)的「問題解決導向演化與生態學研習營」將在7/1-3在特生中心舉行。我借用林思民老師的話來當引子,聊聊打算參加這個營隊的同學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如何審視自己的知識狀態與態度。

林老師說,過去幾屆辦下來,普遍來說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有如下的反應:
  • 演講太多,時間太長,只知道老師好像每個都很厲害,但其實根本聽不懂或來不及消化。
  • 跟小組老師的討論時間太少(第二天傍晚才開始有分組指導的時間)。
  • 來不及搜尋一個可套用的hypothesis。
  • 熬夜花很多時間作PPT的美工,但是沒有實質功效。
  • (ps 是我加的,特生中心住宿區的網路不好,連手機收訊都不好,嚴重影響文獻搜尋與投影片製作的進度)
所以這一次主辦人林老師打算嘗試如下的改變:
  • 每位老師的演講時間縮減為半小時。
  • 將老師們的演講打散在討論之中,當作中場調劑,以降低車輪戰的疲勞轟炸。
  • 第一天就開始安排一些分組討論的活動。
  • 有某些時間安排為「大組」討論,讓兩位或三位老師搭配進行,以達互補的功效。
  • 第二天一早就讓學生進行一個「提問題」的簡短報告,不做PPT。
  • 最後一天報告完後留一段分組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可以消化教師們的意見。
在課程的安排方面,主課程,也就是「問題導向」和「實驗設計」,請李壽先老師和許鈺鸚老師傳授。姚正得主任幫忙野外探訪的小節目。我要談「學術框架外的科學應用」,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會走學術路線,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科學研究的訓練在我的生命中到底還有什麼功用?許育誠老師、陳俊堯老師、郭奇芊老師、洪志銘老師,則將各提供半小時的演講。重點並不在於什麼很高難度的實驗或理論,而是呈現「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至於分組討論應該要做什麼?林老師的構想是:
  • 第一天:下午讓學員瞭解一下hypothesis-driven的研究架構。晚上讓學員們想一個可問的生物學問題。
  • 第二天:上午作一個簡短的「提問」報告。口頭報告就可以,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千萬不要耗費時間做PPT。下午和傍晚讓學員找到hypothesis,並設想一個檢測的實驗方式。晚上千萬不要熬夜趕東西,不要搞一堆沒有內容的美工編輯。
  • 第三天:上午作簡單的報告。午餐前做最後的分組討論,幫學生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回顧這三天的重點。問題的品質遠勝於PPT的美工編輯,希望學生改掉過去熬夜趕工的陋習。
好,那在營隊開始前,你需要什麼?以下就是我的建議:
  • 你能獨立、分工與妥協嗎?分組本身就是一個痛,雖然很痛卻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因為你以後出去上班也是可能和同事搭檔,而且馬上就要完成任務啊~ 所以同學,你先想一想,你要怎麼很快地找到partner,然後摸清楚對方的系級、興趣、喔最重要的是思路和作風。你是強勢的主導者嗎?你是好的領導者嗎?你是稱職的組員嗎?你能充份溝通意見嗎?你會以別人的意見為主嗎?你是個和事佬嗎?你知道怎麼抓重點嗎?你能耐住性子聽完反反覆覆的意見嗎?你知道花兩三小時摸索有可能白忙一場還要重來嗎?
  • 要事前想好題目嗎?不必,我知道有些學生會怕"丟臉",所以會想要事前就想好一套東西,然後到了現場,利用自己的長才說服其它組員,這樣就能夠保證在三天的研習營中感到"安全",而且覺得"不會出包"。其實我們見過這種狀況,有些學生在最後一天的報告中提出一個,看不出是受到前面兩天研習啟發而得到的靈感,然後就自顧自地去說明自己的研究理念啦什麼的,但我們都看得出來那可能是在原本研究室做專題的時候就做好的投影片,這樣就沒意思啦,幹嘛來參加這個營隊呢?
  • 你知道從偵測現象到提出具體問題之間有多少功課要做嗎?如果不知道,請先看看我之前寫的三篇文章:(1) 從一個標本獵人到成為科學家的距離、(2) 從點子到題目的形成過程、還有(3) 你知道你的論文計畫書和口頭報告出了什麼事嗎
  • 還剩下幾週可以做什麼?想想你在系上課堂上,還有你平時的閱讀上是不是談過這些議題:(1) 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2) 如何擇定有意義的關鍵詞組合?為什麼那些字是重要的?你知道的辭彙夠不夠?(3) 如何在搜尋結果中研判有幫助的資訊?資料很多怎麼辦?觀點互斥怎麼辦?要怎麼抓重點?(4) 你能不能說清楚為什麼你下了這樣一個決定?而不只是"某某年某個作者說"?
好了我不要再說下去了,再說就有50點了。光這四點就足夠各位同學思索與演練了。

系所網頁可以怎麼做? (假如我有時間和精力的話)

我很喜歡看完全不同領域的系所網頁,而且,我認為系所網頁的設計與內容完全顯示這個系所對知識、系務的見解,還有與科學社群、學生與大眾的溝通能力。如果我看到一個很好的設計,我會想辦法分析那個好看、清晰、易懂與友善的原因,然後拿來當成改善系上網頁還有教學上的參考。

設計感絕對不等於內容,就算字體、字型、排版和動畫再怎麼好看,空洞的內容還是令人失望的。但如果途然有著滿滿的誠意,把這個系所能找到的所有檔案(管它是jpg、word、pdf、mp4)全丟上去,把所有的經費和計畫全貼上去,也絕對不會令人覺得有趣或想要多看一眼。

如果我有時間重新規畫一個系的網頁,我覺得我會怎麼做?
  • 確認使用者是誰?我認為確認系所網頁的受眾是誰決定了系所的功能。那麼請問一個系所網頁的受眾是誰?學術同行、教職員工、在校學生、畢業生,以及社會大眾。這些受眾的需求的優先順序為何?應該擺在網站頁面層次中的那裏是可以討論的。這個社會大眾指的包含高中生,高中老師,當然還有家長。因此網頁的呈現方式就不能是自顧自地把資料往上貼,或自顧自地褒獎與歡慶。因為那些都與大眾很遠。
  • 若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樣,那誰的需求最重要?不一樣的受眾對資訊的需求與熟稔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同行,不會跑到系所網頁來看你最近有多少科技部計畫,請要查,就去科技部網頁查就好。但是同行可能會想到你的著作頁面去下載免錢的pdf檔,想去看看你的研究室陣容有多堅強,能不能把研究主題和興趣寫得很有趣,看看有沒有合作可能。如果是學生,會想要知道從入學到畢業的所有規定、表格、課程、師資、獎助與未來的機會,當然還想知道一些活動訊息。但是對高中生(還有老師與家長)來說,他們想知道的訊息可能是這個學門在做什麼?所需要的知識根基是什麼?這個系在研究與教學上可以怎麼幫忙學生?至於未來從事職業需要嗎?我覺得見仁見智。然而如果你是系所成員,其實上這個網頁頂多只是要查分機和e-mail不是嗎?因此當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樣,我們就應該思考不同受眾對資訊展現品質的品味是否受資訊的量與結構影響。

    這樣看下來,大家認為誰的需求最重要?學生對不對?如果只有系所成員拿來查分機,貼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為了讓內容看起來多而狂塞文字進去,那網頁好不好看,內容是否合理,就不會有人管了。如果一個網頁的功能如此低落,那麼學生當然就不在乎。學生都不在乎了,請問社會大眾還會有興趣嗎?
  • 平面的堆疊還是樹狀的結構?以前網頁會有一種東西叫"網頁地圖"。那個地圖的目的是顯示這個網頁的架構,還有子目錄下有什麼項目。原本這個網頁地圖是一個能夠顯示設計者理念的地方,但是現在很多網頁都不放了,都是靠視覺設計來幫忙資訊結購的呈現。所以說,在視覺上究竟要怎麼呈現結構?那就好比我們教學生寫作一樣。要分幾段?段落內要談什麼?段落間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為什麼?段落間的比重為何?如果一個網頁一點進去,就令人迷路,令人困惑,那就失敗了。
  • 為了顯示研究主題多樣化,就要使用大量組合圖片嗎?我知道這屬於個人主觀喜好問題,但是我太常看到台灣的網頁,還有研討會論文集封面,總是為了要顧及每一個老師的研究領域,就要老師找一些圖片出來湊數,這使得很多圖片明明湊不起來,色調什麼都不搭,但最後只好使用photoshop把大家都揉在一起。那個意思就是把Haagen Dazs的各種冰淇淋通通挖幾球裝在碗裏又任憑融化一樣,很醜很糟。其實真的不需要使用那麼多不搭的圖片來彰顯多樣化,那反而是在干擾閱讀,甚至看不到特色與重點。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你就不特別了。
  • 除了陳列與公布業績以外還有什麼可做的?多數系所網頁都在陳列與公布業績,歡慶誰誰升等,恭喜誰誰口試通過、賀喜那個老爺科技部計畫過了之類。我覺得這些都很重要,但是喔,我認為對學生還有一般大眾來說,怎麼由一個系所網頁來得到知識與擬定進入知識的策略可能是比較重要的。我不是在談課程網頁,而是這個科系為何存在?這個學門和人類生活與環境的關係是什麼?知識是怎麼演進的?有多麼分眾?有多少技術和產業連結在一起?有了這些資訊,學生就會比較能夠評估,這個系的師資究竟有多完整?有多專精?有多深入。我認為有自信的系,是可以這樣做的。
  • 視覺設計要做得很炫嗎?我不認為,我甚至認為不見得需要動畫。如果有清楚的架構與充實的內容,那麼在視覺設計上就是要引導使用者最快地能夠得到他所需要的資訊,而不是在首頁喧鬧一陣以後,再點進去裏面通通都是under construction。
我看過一些極簡風的網頁(例如建築或設計系),網頁本身就是在展現這個系所的專業。但是為什麼某些生命科學類別的系所網頁,所展現的常常是紊亂和醜呢?我認為presentation skills是非常重要的,而系所對網頁品質的重視就反應了這個系可以把學生教到多好啊~

喔對了,尤其是那個課程地圖、課程結構、各種學程最煩人對不對?如果要整治系所網頁,先從這邊開始吧。教授是不是會更新自己的著作根本不是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