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競賽會促進學習與研究興趣?或只是升大學的門票?

台灣的四位高中生在瑞士伯恩舉行的2013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一金三銀,被認為是參賽幾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見聯合報報導)(註: 應修改成二金二銀,有一位選手的考卷被大會弄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標題大概會讓參賽學生非常落寞,讓學校有些小失望,然後教育部說不定還要主辦單位(也就是我們系)提出檢討因應對策。報上說,教育部在推展12國教時,應加強生物教學的時段以內容,不能一味地強調簡單生活化,降低學生生物競爭力。"

聽起來很合理對不對?其實我對整件事情根本就有非常大的疑竇。

生物奧林匹亞原本的宗旨是要藉由競賽來促進對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興趣,但是參與命題、試題討論與選手培訓、並觀察學生的後續表現之後,我開始懷疑我們究竟在幹嘛?這真的是錢不夠多?上課時數不夠的關係嗎?

我不否認參加過生物奧林匹亞的學生中,的確有"天才"以及"極為厲害"的人物。但是我認為這些天才與厲害型學生之所以傑出,與生奧的培訓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他們都是從小就有很好學習表現、在智識人格特質上都游刃有餘的人,所以說參加生奧對這樣的人來說,就只是一種調劑、闖關、交朋友、增加視野的機會。但我見到更多的學生之所以參加生奧的原因是:(1) 學校要求參加;(2) 為了爭取升學機會而參加;(3) 為了想推醫科而參加。而這完全就不是舉辦生奧的初衷與目的了。

我們這些試題委員在近年來看到越來越多誇張與難以想像的問題,我很想請教那些愛指導別人怎麼教書而且對課綱內容意見很多的教育學者,你們認為問題出在那?
  • 都已經是從好幾千位高中生選出來參加選訓營的學生,怎麼連顯微鏡都不會用?現在高中有那麼窮嗎?還是說教學都是紙上作業?
  • 學生把操作(operation)當成實驗(experimen),只要沒做過就不會,請問這還要實驗嗎?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實驗課都沒在上,只要考試會寫,填圖會填就好了,為什麼沒事還要殺條魚?剖青蛙?橫切莖?
  • 邏輯力低落。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都已經把"結果"當成"知識"攤在那裏了,學生根本不需要自己發掘議題,不需要觀察,不知道何為假說,不管教什麼都是背下來就好,那遇到需要諸多知識背景才能解得出來的問題時,怎麼可能摸得出頭緒呢?
  • 高中生物和大學生物的落差極大,高中生唸的頂多是Campbell第五版的中文,但大學都是使用最新的課本,如果知識落差如此之大,要如何期望高中生在考完複賽以後在短短的培訓時間內就達到國際賽的水平呢?
  • 高中生物教學極度不重視系統分類、演化、生態與環境生物學。我知道要教的東西很多,但這些議題是近年國際生奧非常重視的部份,但我們和高中老師討論時發現,連高中老師自己都很不熟呢~這是師資培育出問題?課綱出問題?教學時間被壓縮的問題?還是?還是根本都在教老師熟的部份?
  • 欠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所以只要一提到生理,學生就會自動以人類生理知識當成所有動物的生理,但只是要題目談的不是人類,就崩潰了。那普通生物學的課本有沒有提到呢?其實有,那為什麼沒上?因為不認為重要,跳著上,或忽視了多樣性的重要。
我認為生物奧林匹亞在國際賽中排名變差是一種警訊,因為這些學生已經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學生,但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卻無法使他們掌握一個學門的知識架構,以至於在競賽中所獲得的是解題、猜題的經驗,但不是探索真相的樂趣,只成就了上大學的門票,如果只是想要上大學,何苦要走這一遭呢?

另外聯合報的李樹人大記者,這些學生不是奧運選手,他們沒有耗費國家龐大經費,他們從初賽到複賽都是自己花錢報名參加的,所以你何必在新聞標題上寫得好像這些學生對不起國家社會一般呢?

同場加映:普通生物學為蝦密這麼難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