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還是會推]賽德克巴萊(下): 帥哥雖然通通死掉惹但只要有發簍他們的fb就會覺得與你常在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那來這麼大的熱血就守著9/30跑到台南華納威秀看下集(是說我本來就很熱血也沒錯). 看完以後, 和某個成大的阿伯型帥哥跑去赤坎樓前面的某個超大貴三三壽司攤吃壽司和手捲, 然後開始思考==>我要怎麼評論這個下集呢? 很多議題, 情感, 爭議, 歷史的爬梳, 其實都在上集上映至今被非常完整地在網路與平面媒體上被討論, 轉載. 那下集倒底還有什麼好看的呢? 和哈利波特7-2的"一直大戰戰戰戰到壞人死光光灰非煙滅長大生小孩"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嗎?

我原本對魏德聖把這部"原本其實不需要拆成上下兩集的電影"拆成兩集有點嗤之以鼻(鼻孔噴氣), 但是, 在我看完第一集, 看完多數評論, 加入多數facebook粉絲團, 把可以加的好友都加完以後, 再來看下集. 我忽然發現拆成上下兩集的安排是正確的.

台灣這種長期以漢人思維為主, 以歐美日電影品味與邏輯為宗的"準殖民社會"(我一點都不覺得台灣人脫離殖民時代呀)來說, 上集的殺戮, 殘酷, 與影象, 給了台灣漢人以及許多觀影人一些還不錯的反省, 也讓很多"從來沒有被大眾思考過的議題"被討論了一陣. 可是, 梗好像在上集都用完了耶, 怎麼辦? 以我這種膚淺的人來說, 我覺得上集上映以後到9/29之間, 我花最多的時間弄清楚那些素人演員誰是誰, 演的是誰, 人物關係為何(唸教科書備課都沒有這摸認真呀), 然後, 看下集的時候, 每一個素人演員的演技, 角色張力, 就會被我放大來看(其實都是在看濃眉大眼癡癡笑).

大家都知道下集的重頭戲就是"所有婦女集體上吊"與"馬赫坡森林最後一戰". 我很想知道這部份會怎麼拍, 配樂怎麼配, 情緒的鋪陳怎麼做. 我想婦女集體上吊那一幕算是做得很成功. 看到戲院中有人哭了. 然後馬赫坡大戰那邊我也很喜歡, 死得都很壯烈, 我也喜歡那邊的配樂與運鏡. 好, 結果這一集我居然只留意到"帥哥死光光", "上吊那幕很催淚哭哭". 然後我覺得這一集比起上集來說多了很多敗筆:
  • 阿我受不了那個特效: 我看到那個戰鬥機飄忽忽地起飛我真的笑了, 怎麼那麼夢幻啊, 又不是紅豬, 那樣起飛怎麼會有力與美? 而且一樣的畫面還出現兩次, 兩次啊~~
  • 好, 我討厭那隻祖靈鳥: 那個鳥太歡樂太奇怪了, 台灣沒有任何一種鳥會那樣飛的呀, 我知道那只是象徵性的意義, 但是可以不要讓牠飛得那麼歡樂那麼迪士尼嗎?
  • 塔羅灣大戰的配樂是怎樣? 我知道那邊的初期戰事是勢如破竹, 但是配樂忽然歡樂了起來, 有一種美式警匪片的fu, 我不是那麼理解為什麼那邊忽然開心了起來
  • 馬赫坡大戰巴索被擊重時眾人的反應不合邏輯: 不是大家視死如歸嗎? 戰場上死過那麼多人也沒有一個人在地上大叫然後眾人就直接放下"原本躲在草叢中的掩護姿態"而紛紛圍上去一直叫"你怎麼了你怎麼了"(這招本土劇很愛啊), 然後一群勇猛的大人都不知道怎麼辦, 最後是巴萬這個小正太上去補一刀把他的頭切下來才結束. 這邊我看不太懂耶~~
  • 吊橋被轟掉以後眾人居然可以毫髮無傷地在林子裏跳舞唱歌道別? 我以為只有美國電影才會出現這種畫面
  • 莫那魯道的屍骨被發現的場景太怪了: 那麼潮濕的地面怎麼可能風乾變成木乃伊? 應該要在洞穴的乾燥地面上吧?
最後, 我想知道整個故事會怎麼"收尾", 其實眾人走過彩虹橋, 很多故事的下文以文字交待, 其實都沒有特殊之處. 然後七分鐘的片尾曲就出來了, 嗯, 其實我也想不出還要怎麼結尾, 我想那個不勝唏噓的結局就是靠著大家開始回想上下集的劇情與影象令人震憾之處, 與片尾曲, 與有史以來最長的致謝字幕, 讓觀眾在腦中把一切組合起來劃下一個影片的句點了.

然後我非常喜歡這些素人演員的演技, 我想多數演員都比那些草包又沒料裝搞笑裝清純的偶象劇演員好太多了 (意思就是以後要繼續去他們的facebook按讚)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我認為這個"退休人員"真是高招, 把橫躺族扯上莫那魯道, 老人歧視, 在加上一個"英國如何"造就的國際視野就可以把佔用公用資源的議題扭曲成台大強權對在地人的打壓

這篇文章處處可見邏輯謬誤:
  1. 如果這是台大的實驗林, 那台大就可依據實驗林的管理與需求進行管理, 難道台大實驗林是夢時代還是義大世界?
  2. 佔用公共設施本來就顯示公民教育的失敗, 今天我爸媽如果走累了, 想要坐下來休息, 或看到椅子上被其它歐巴桑直接躺滿, 請問是誰對不起誰? 把不當使用公眾資源扭曲為對老人的歧視, 這位"退休人員"的邏輯倒底是怎麼了? 依據他的邏輯, 老人一定要躺下來? 或是說, 是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沒有設置"日光浴還是森林浴躺椅"? 那像我這種頸椎不好的人, 我可不可以要求台大設置按摩椅還不要收錢? 然後一個不開心就指稱對方是霸權沒有顧到我的需求? 很多違反公民社會尊重他人的行為與年紀與教育"學位"(不是水平)根本沒有關係
  3. 高鐵上也設置廣告希望旅客不要橫躺佔用坐位, 請問這位"退休人員"是不是也覺得高鐵沒有照顧到"橫躺族"的需求? 你花一個錢買一個位子, 居然可以躺平佔用三個人的空間, 這是簡單的公眾空間使用的禮節好嗎?
  4. 今天並不是"在地"就擁有特權. 我在高雄教書, 是否表示我可以去蓮池潭騎水上機車, 可以進去柴山烤肉, 可以去半屏湖辦演唱會? 這種"因為在地所以就應該有違反公民道德的特權"就是一種民粹, 而且是台灣最可怕的民粹力量之一. 我們經常發現很多道路兩側稍微有一點空地就會有人跑去種菜, 那些都是公有地, 要種不會自己在家種嗎? 很多河川地都是公有地, 很多人跑去種菜颱風天還要搶收造成傷亡與救援的困擾, 我請問這位"退休人員", 你會不會說這是因為河川局不給在地人種菜排擠農業人力就業? 簡直就是莫名其妙啊.
  5. 台大實驗林要還給誰? 居然還扯到莫那魯道? 我覺得這人太靠腰了, 還給你好不好? 還給南投縣政府然後讓業者去蓋一堆造成土石流的民宿最棒了, 如果要這樣牽拖, 其實那塊地不是林務局的, 不是台大的, 也不是日本人的, 也不是原住民的, 是野生動物的. 那要不要再扯下去? 扯到350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以前那裏什麼也不是? 還地於民本身就是一個民粹口號, 實驗林場對於有森林, 保育, 生物資源, 生命科學相關科系的師生的研究與教學至為重要, 連休閒產業與遊憩經營都需要實驗林區作為場域, 所以請這位經常在報上發表意見的"退休人員"告訴大家, 所謂的還地於民是要去蓋停車場還是跳土風舞?
  6. 最後, 這篇文章拿莫那魯道遺骨來說嘴根本就是張官李戴不知道在講三小. 莫那魯道的遺骨的取得是有日人殺雞儆猴與羞辱遺骨的意圖, 因此他的遺骨若被繼續被當成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教材就會有非常大的問題. 但是, 所有權, 佔有慾, 學術研究需求, 與在地社群的觀感是一個需要被細緻討論的議題, 而不能由澎湃的民族主義情緒來鼓動. 更何況此事與什麼文物歸還根本是兩碼子事.
別只歧視橫躺族 台大實驗林該還給全民【聯合報╱何平/退休人員(南投市)】
2011.09.18 02:56 am

聯合報的報導,溪頭林區充斥著橫躺族新聞,只看到台大林管處對老人的嚴重歧視,以「教學實驗林」藉口,迴避了應該要負起解決遊客基本問題的誠意。

在他們口中,好像陸客、年輕人,才是溪頭「應該」接待的對象,而六十五歲老人,尤其是南投縣的,不該因為「俗擱大碗」常常來。(報上並沒有這麼說, 報上只有說這種行為妨害其它遊客的權益, 而這位"退休人員"自己貼上南投縣65歲以上老人的標籤, 先自行編造一種弱勢的身份再加工權益受損的強勢形象, 真是高招)

對於老人反映廁所太少,則以溪頭是「教學實驗林」婉拒,真是好一個「教學實驗」,那溪頭園內數以百計的旅館房間,一晚動輒六千、八千元的小木屋,是台大新設了旅館系的教學實驗嗎?(我要反問, 我開車開到一半想要進高檔飯店棒賽可不可以?)

「教學實驗林」真是個太好的藉口,所以一堆學有專長,農學院高材生碩士替代役男,被派到溪頭,但我看到的這些替代役男,不是在門口負責收門票,就是在顧柵欄,或是駕駛電動車收取遊客一人五十元的雜役。替代役的專長,本來很適合對遊客做導覽解說,卻被當成免費勞工,也排擠了溪頭僱用當地人的就業機會。(真是高招, 拿就業問題來抹黑管理者對替代役男職責的主導權, 那我又要請問這位"退休人員"倒底知不知道那邊有多少替代役? 而解說導覽工作是否是這些替代役原本被預設的工作?)

橫躺族的出現,確實不怎麼雅觀,但林管處可以用改善設施或增加露營區來解決,而不是先汙名化,既然有那麼龐大的收入是遊客貢獻的,那應該多增加一些隱密的林間休憩場所,東京的上野公園賞櫻季,倫敦白金漢宮對面的攝政公園,舖個毯子橫臥的遊客大有人在,台灣的老人就那麼礙眼嗎?他們撐個傘也是在不得已之下遮個醜,有必要演「叫醒秀」嗎?(不好意思喔, 倫敦的街友其實是非常多的, 而且Regent's Park裏面的人也常常不是倫敦市民而是遊客, 倫敦地大呀, 而且一般來說在公眾場合"晒太陽"是歐洲白種人的常見習慣, 但是這不表示可以合理化溪頭的橫躺族一整群人佔據椅子的行為吧?)

別忘了,就像莫那魯道的遺體,被台北帝大粗魯的當成人類學研究的標本,最後被台大接收了;從南投縣鹿谷鄉到信義鄉,日據時代廣大的東京帝大演習林,成為台大的禁臠;台大以教學實驗之名,坐收商業鉅額營業之實。(先製造假想敵, 再安一個對方是大鯨魚的身份, 再羅織一個罪名, 把一個基礎的禮節與公義問題扭轉成小蝦米的弱勢發聲, 這就是台灣社會民粹凌駕政策與民主的亂源之一)

莫那魯道的遺體要還,接收自日本政府強占的台大實驗林,或許也該考慮還給全民了。(一整組看到鬼)

【2011/09/18 聯合報】

我開始覺得賽德克巴萊的宣傳走向自嗨路線了

雖然我推薦學生朋友去看賽德克巴萊, 但不表示我認為這部電影在電影藝術與國際賽事中會大放異彩. 我認為這部片對台灣人的社會與歷史意義遠高於藝術成就. 所以呢, 我真的認為最近這些什麼進軍奧斯卡的消息都過度膨風自嗨了. 想要指稱別人是"勁敵"或"競爭對手", 那前提是"被擺在同一個天平和圈圈裏衡量", 但賽德克巴萊可能一直都不在那個天平和圈圈裏. 這麼多大概會有人覺得很受傷, 但是對一個議題的熱情與關注, 但這部電影是否會不會得獎, 真的是兩回事, 也不需要瞎挺去看片, 但偏見仍處處可見.

賽德克奧斯卡勁敵增 田中千繪爸讚魏導【聯合報╱記者祁玲、蘇詠智/綜合報導】
2011.09.18 03:27 am

隨著奧斯卡外語片報名截止日接近,代表台灣參賽的「賽德克‧巴萊」競爭對手也愈來愈多。日前第三波報名片單出爐,包括德國的文溫德斯、芬蘭名導郭利斯馬基和日本的新藤兼人都將角逐,累積影片已超過20部。

根據「THE WRAP」報導,德國今年以文溫德斯的紀錄片「Pina(碧娜鮑許,暫譯)」參賽,是一險招,該片紀錄已逝德國現代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成就和人生。過去也有紀錄片報名的例子,但從未被提名。

日本今年由新藤兼人(Kaneto Shindo)執導的「明信片(暫譯)」出馬。明年將過100歲生日的新藤兼人,曾為電影「忠犬小八」編劇;自編自導的「明信片」具自傳色彩,去年在東京影展拿下最佳評審團大獎,他說這將是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

芬蘭名導郭利斯馬基則以喜劇片「溫心港灣」報名角逐,「溫」片曾在坎城影展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賽德克‧巴萊」上集「太陽旗」全台票房逼近2億元,田中千繪昨自掏腰包,請老爸田中東尼和上百位親友欣賞。田中東尼更大讚導演魏德聖功力十足,10月想從日本組團來台看下集「彩虹橋」。

【2011/09/18 聯合報】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這位太太是迪士尼頻道看多了嗎? 台灣有90%以上的犯罪燒殺都是"漢人"所為, 怎麼沒人擔心漢人在原住民心中的形象不好啊? 由這個投書就可以知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很失敗, 連老師自己都缺乏邏輯

「賽德克」血腥殺戮 反給壞印象
【聯合報╱蔡錦雲/教(台中市)】
   
2011.09.16 03:03 am

趁著中秋假期,懷著高度期待,全家人觀賞了「賽德克.巴萊」,走出電影院,就讀大三的兒子感慨的說:「媽媽,他們為什麼不能彼此饒恕?」(讀讀歷史好不好? 想看卡通片回家看呀)

整部電影打打殺殺、充滿血腥,日本人用高壓政策管理殖民地百姓,讓人看了義憤填胸。以前上歷史課時,敵日情緒再次油然而生。如今的日本人,若是看了這部片子,不知作何感想?(你管那麼多? 你看阿凡達的時候有想過美軍怎麼看嗎? 典型的雙重標準又不知道自己的立場在那裏)

本來一直以為原住民朋友,很率真、很淳樸(只要是人, 就不會有純然的善與惡好嗎?),沒想到電影中描寫的是如此殘暴、兇狠,砍頭不眨眼,讓人容易對原住民產生負面的印象(我看到這句我就一整個爆了, 我看到這篇文章我也可以說我對台中市的老師開始有壞印象對不對?)。政府不是大力倡導種族之間要彼此接納、包容嗎?原住民朋友,如果看了這部電影,會不會擔心給別人的印象變差?(你管得很寬)

在處處散播愛和饒恕理念價值的現代文明氛圍中,賽德克.巴萊教了我們什麼?(這麼有愛回家唱歌啊)

【2011/09/16 聯合報】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要小心啊]澳盛飛行卡的哩程累積有小陷阱

最近ANZ的飛行卡有一個活動, 原本30元得一哩, 若在7月到9月三個月平均月刷2.6萬, 就可得到雙倍哩數. 也就是說, 原本2.6x3=7.8萬可得2600哩, 雙倍後就等於5200哩 (也就是15元一哩的意思). 但15元一哩其它哩程卡沒有嗎? 有的, 其實匯豐銀行的海外消費就是15元一哩, 但還要扣除匯率手續費, 所以對消費集中在國內的人來說, HSBC的海外消費就不適合拿來衝哩數的. 但是這個活動有什麼小陷阱呢? 今天與ANZ的客服人員詢問後, 歸納如下:
  1. 有一張寄送活動DM時所附上的哩程轉讓單, 是要拿來指定轉進的航空公司帳戶, 這個文件一定要在2011年11月14日前傳真到ANZ
  2. 這個活動在結束後, 還一定要在11/1-11/14間進行電話語音登錄, 否則無法參加此回饋活動
  3. 這個活動所產生的哩程會在12月的帳單中進行回饋, 但是但是但是, 原本已經在7-9月回饋的部份卻會在此時扣回, 而以ANZ累積的哩程數在此時不得少於應扣回的哩程. 大家有沒有聽懂我在講三小? 假設, 我在7-9月間刷了7.8萬, 或得原本的哩數2600哩, 到12月出帳的時候, ANZ會回饋給我雙倍哩數, 也就是5200哩, 但又要扣掉7-9月間原本已經回饋的2600哩, 所以哩程帳戶(指在ANZ還沒有轉到任何航空公司帳戶的額度)不可以少於2600哩, 這樣的話就無法完成回饋 (因應之道就是在12月底完成這個活動的回饋前就不要把哩程轉入任何航空公司帳戶, 要不然就要算得剛剛好以免發生意外)
大家有沒有發現銀行算得好精準啊, 所以說要獲得這種回饋要有一點記性才行, 否則就會發生白刷的慘劇了.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還是會推]賽德克巴萊(上): 帥哥多到爆不看好可惜


9/9受成大朋友之邀去看了賽德克巴萊上集. 我想有關這部戲的籌畫, 自威尼斯影展後出現的"花絮", 喜歡或不喜歡的意見與爭吵大家都已經從媒體上看得非常多了. 我並不想從民族主義, 燒了多少錢, 視覺效果如何震憾, 馬英九或誰又哭惹, 或是有多少情節像阿凡達什麼獵逃什麼英豪來談我對這部片的感覺. 基本上在看這部片之前: (1) 我已經知道霧社事件 (2) 我已經知道當時的原住民族的獵首習俗的背景 (3) 我已經看過相關原住民族的部族關係, 包括不同人類學者例如伊能嘉矩對依據不同理由給這些原住民族分類的說法 (4) 我曉得當時早已存在的原漢衝突, 還有從清帝國, 日本殖民時期到國民黨時期的"撫蕃政策" (5) 我也看過魏德聖的早期預告片, 也看過海角七號 (6) 然後我對現在位於埔霧公路人止關到霧社之間, 以及霧社以上一直到合歡山區算是熟, 我也去過奇萊山. 好的. 所以呢, 我看第一集以後, 其實感覺還不差, 比我想像中的好, 因為我被之前一直推出的片花給嚇到了. 但是我為什麼說比想像中好呢? 我想主要是因為, 配樂還不錯, 有原創性, 比較起一般國片那種"曲窮"或刻意製造的歡樂音響情境來說, 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此片配樂在好幾個橋段適時了彌補了賽德克歌謠旋律開始一再重覆對影片敘事節奏所產生的停滯感, 然後, 素人演員的表演都非常不錯非常好, 我認為最讓我感到激賞的是飾演花岡一郎徐詣帆, 他被莫那魯道掐著脖子流淚的那一幕說服我了. 然後我現在才注意到溫嵐近乎素顏的樣子好漂亮啊.

我想看過第一部片的人, 就算知道當時的原住民有出草的習俗, 但心中一定會一直問: 為什麼要一直出現砍頭的鏡頭呢? 為什麼連老師婦孺也不放過? 而且居然是由幾個小正太動手還噴血? 我想大家其實都被好萊塢和迪士尼的螢幕淨化風格帶壞了, 所以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電影中不可以出現這個那個, 這使得很多編劇處理只能委婉地帶過. 但是, 如果沒有重現當時的慘烈, 我想很多人並不會願意深究那個文化衝突倒底在什麼樣的點上. 其實就我的觀影經驗來說, 人頭落地首見於1993年香港女導演羅卓瑤的誘僧, 當時有一個唐室兄弟人馬互弒的橋段, 人頭就這樣飛了起來, 而且比起賽德克巴萊處理得更為逼真 (賽德克巴萊顯然用了很多假人頭啊). 但是當時誘僧那部片的媒體焦點都在陳沖與吳興國(不是吳經國啊不要搞錯)的裸露上, 人頭掉了自然就沒受到什麼樣的注目. 但是我想很多人的心中還是會覺得: 那只要掉一次就好,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演到動不動就把頭咚咚咚切掉, 然後連小孩也可切得如此順手呢? 其實在這點上我是支持魏德聖的處理的, 我想他就是要讓大家真實面對直接的文化衝擊, 而且我想這也可以讓大家反思, 好萊塢與迪士尼那種刻意的掩飾殘酷, 甚至偽造很多根本不可能但卻讓觀眾信以為真的情節(例如: 從高處摔下單手抓住藤蔓手卻不會斷掉, 或太空中的爆炸居然會有聲音), 是否也是一種刻意或不自覺的對觀影者的愚弄呢? 我想喝水鹿血, 吃水鹿肝, 割豬頭, 或是讓小朋友在溪水中把長鬃山羊割喉的鏡頭, 不只挑戰西方電影文化, 也挑戰台灣漢人早就被"日本與西方人"聯手教化的道德與文化價值判斷. 而我認為魏德盛所呈現的這種挑戰是有意義的, 然而我不確定有多人能察覺自己之所以會受到驚嚇是否肇因於對另一個文化的忽視與無知, 或自己早已接受日本與西方的撫順與殖民價值??? 其實我非常不喜歡9/10之後出現的很多影評聚焦在殘忍或血腥的驚嚇上, 那種評論讓我覺得這些觀影人對於"被壓迫者完全無法藉所謂文明人的遊戲而只能武力反抗"的處境是完全沒有感覺的. 這就好像很多台北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農漁民要到凱道丟雞蛋或臭魚? 很多台北人無法理解很多人為什麼要走上體制外(也就是的由權力所建構的文明形式)的抗爭甚至是流血衝突? 因為, 這些評論者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 一直躺在那樣的溫床很久, 所以對很多發生過的事情就會無感甚至無知, 而且會以一種不相干的態度要大家"放下, 忘掉, 攜手向前". 試想如果當年沒有那些肢體衝突, 台灣的萬年國會是不是還在那個地方? 我要請這些人就當時的情境想一想賽德克族的處境與決定. 少拿那種現代國家論與順民邏輯來評論這部片所呈現的狀況, 然後看完以後只丟出"血腥與殘忍"這種便宜的評論.

其實如果大家要像"個人意見"一般地剪貼把自己的文化經驗拿來表別人的作品一點都不困難. 很多人說這部片像阿凡達, 其實我倒是覺得片頭一開始的鏡頭, 反而讓我想到魔法公主, Ashitaka掉到溪水中後遇到犬神的畫面. 然後日本兵部隊行走山林間一整個就是動畫, 那邊因為看起來的動畫看起來假假的, 其實要說像阿凡達, 也只是藉題發揮罷了.

如果一定要我說說上集有什麼問題, 我想是有的:

(1) 如果觀眾對這些歷史不熟, 會一整個看不懂: 魏德聖很想把事情交待清楚, 但是我覺得我會看懂完全是因為我自己把很多連結在腦中補完了, 有很多細節, 例如台灣民主國的黃虎旗, 那一堆地名(溪流, 山脈), 對台灣歷史與中部地形沒啥認知的人根本會不知道那是三小. 所以說, 想要把這部片當成娛樂片來看的人可能看不到什麼門道(所以只看懂人頭落地啊), 所以說呢, 回去讀讀台灣歷史會有助理解此片. 對外國人來說, 要瞭解台灣的多元種族與複雜移民歷史會更困難, 他們可能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清帝國, 大日本帝國, 漢人, 賽德克人會同時出現在這部片中. 當然那是他們的問題. 但是, 我們卻很少思考過我們為何對莎士比亞或哈利波特完全沒有理解困難感? 那根本就是因為我們對西方歷史的興趣與[自認為的]如數家珍來自一種對"先進國家"文化的興趣與傾慕啊. 請問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歷史是否根本搞不清楚呢? 另外, 片中那些日本人誰是誰我真的記不得, 還是說他們不太重要? (反正最後頭都掉了呀~~~~)
(2) 電腦動畫的斧跡班班: 我最不喜歡的電腦動畫通通都是野生動物出現的橋段, 例如祖靈鳥出現兩次, 那個鳥的飛法完全就是迪士尼動畫中的歡樂唱歌小鳥, 和電影的氣氛一整個不搭, 阿是有那樣歡樂嗎? 山豬, 和長鬃山羊的動畫也不是很好, 這些動物根本不是那樣跑的, 更不要說是山豬跑一跑會八苦回來撞人, 長鬃山羊跑一跑會滑倒這種好萊塢式的設計了. 但是我還是覺得魏導有注意到野生動物的形象算是很不錯了. 然後我必須要說那山櫻花很假. 而且我不是很確定霧社在當時有山櫻(Prunus campanulata), 我的認知是霧社的櫻花應該是白色的霧社櫻吧??? 雖然山櫻花早在20世紀初就在台灣被採到, 但霧社的山櫻應該是日本人殖民之後才種上去的, 所以日本人怎麼可能會在一開始就受到山櫻的感動??? (這邊我要更正一下, 日本人殖民是1895年, 所以早就開始處理"蕃務", 霧社事件發生在1930年, 所以的確是有可能已經引入山櫻, 但是不是會種在非聚落處我是有點懷疑就是)
(3) 有些不是很成功的幽默橋段: 例如小正太巴萬去找莫那魯道喝小米酒, 然後一下子就醉得我以為是他四肢癱患, 那個部份的表演我認為太過了, 與莫那魯道的情緒無關, 與屋內的婦女沒有互動, 也並沒有引起什麼笑聲, 感覺就是一整個多餘.
(4) 演員表不齊全: 片中帥哥那麼多, 但是根本找不到資料, 連人肉都不能人肉, 真的好糟糕...

然後, 我還是會推薦這部電影, 原因很簡單, 我希望自己的學生朋友多瞭解台灣的過去, 如果我的學生和朋友藉這樣的機會多多思考原漢衝突的起點, 文化差異, 文明與野蠻的定義, 權力與壓迫的關係, 殖民教化, 獵人與台灣的山林環境等等議題, 我覺得這部電影引起的熱潮是會讓有些事情可以前進一些的. 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和朋友去到霧社只想找廁所, 買破壞森林得來的水蜜桃和高麗菜, 找民宿, 而無視整個霧社到清境長期遭受退輔會, 南投縣政府, 漢人旅遊與高山農業所帶來的重大破壞與傷害. 然後開車行經人止關的時候, 就會想起霧社事件, 而不只是一個會塞車的路段. 這些地方並不是都市人偽造"歐洲風情"的工廠與後花園, 而是長年剝奪原住民土地與生存權所形成的假象繁榮.

喔最後一定要提, 賽德克巴萊的帥哥和Q弟正太實在是太多了, 每一個都好優, 而且都不是健身房或日晒房弄出來的假肉雞, 就算對歷史不懂花錢進去看天然系濃眉大眼素人帥哥是非常划算值得的.

其它的影評:
王長安發表在聯合報的: 這篇影評其實讓我覺得王長安自曝其短, 他是不是800壯士的逆襲看多了? 覺得應該讓片中的男女主角翻雲覆雨或在溪邊調笑呢? 還是他弄不清楚賽德克人的男女份際與互動所以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導演應該加入多一些女性元素? 然後使用原住民語發音為什麼是另類國片? 難道王長安認為末代皇帝, 藝妓回憶錄講英語是才是對的? 或是找一些偶象明星來裝一個原住民腔調講國語才是對的? 整篇文章就一直在那邊表示"不解"

一個叫什麼余豈的老師在聯合報發表的評論: 我認為他的文字之間還是一樣顯示出輕蔑, 他居然說: 電影要大賣,不必有大道理。尤其動作片,觀眾進場,是要享受那種近身格鬥的氣魄,蠻荒且危機四伏的雨林裡,體格精壯的土著神出鬼沒,視覺上確實相當刺激。這是一個老師講出來的話, 也就是說, 他還是把原住民族當成土著以及"戲劇張力元素"? 然後他倒底認為原住民與日本人的敵友劃分還要多清楚? 這是一篇骨子裏仍是以"不願瞭解歷史的漢人觀眾"觀點啊.

李志德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是的我認為這篇說得對極了, 有一堆影評一直說"看不出來為什麼原住民對日本人那麼恨", 那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對日本人的恨意一定要與漢人因馬關條約進割讓台灣給日本進行連結才能"事出有因", 但賽德克就只是在保衛自己的固有疆域而已, 真的與所有的政權或國家無關啊. 被侵門踏戶會不生氣嗎?

張大春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他提到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以生命及血肉之軀來爭取尊嚴, 其實這樣的討論在台灣的媒體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這些討論多半著重在日本空軍的自殺式攻擊與切腹如何成就其武士道精神, 以及911後穆斯林以自殺式攻擊反抗美帝的信仰理念. 但是, 一樣是以生命換取尊嚴的行為發生在台灣這個土地上, 卻被很多評論家視為"無法理解", 這是為什麼呢? 差別在於"你願不願意瞭解", 以及"與你是否有關". 台灣人與台灣媒體對美國某個小鎮人咬狗或婦女胸部太大縮胸會津津樂道, 或經常在美國媒體報導文字中尋找台灣受到美國老爹稱讚的隻字片語, 所以台灣媒體會特地去理解很多"遠在天邊"的事, 然後自認為國際化了, 全球化了. 但是對自己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就何以這麼地站在一個選擇性的"文明地位"表示不願理解?

旺報的社評"理解賽德克巴萊代表的集體心理意涵": 這篇我覺得寫得還OK, 但是下面出現很多垃圾政治魔人的回應.

看賽德克巴萊要不要做功課: 這篇寫的棒極了, 我尤其喜愛這段話: 同樣是滿滿的文化符碼,但在長期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們大多能直接對常見的西洋文化標記產生情感的對應,卻對不熟悉的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文化符碼完全陌然.

幾個重要的連結:

霧社事件
賽德克族
原漢衝突
理蕃政策
出草

風中緋櫻
吳鳳神話的立與破
獵首與合解(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理番政策下的夢魘(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
莫那魯道槍殺妻子的爭議
被消費的霧社事件: 以1930年代日本及台灣的媒體報導為例
近代日本と台湾―霧社事件・植民地統治政策の研究 (春山明哲)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